•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李聚奎

职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 上将

家庭地址:

出生日期:1904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1995年6月25日

详细事迹

李聚奎:1958年补授上将,儿女发现生前日记,内容感动国人



一切真正的英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伊·芭·勃朗宁



在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被授予军衔时,毛主席基本上是笑着读出来的,在授衔期间有部分将军对自己的军衔有些不满,然而今天要讲到的这一位将军就是一个例外,此人便是开国名将李聚奎。



就在举行授衔仪式的前两个月,李聚奎就接到上级的临时通知,让他去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去发展祖国石油业。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通知,使李聚奎刹那间不知所措,因为农村出身的他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石油,关于石油的一些知识更是没有了解,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一份工作。



还有一种原因,此时的李聚奎深知授衔仪式将在两个月后举行,这时对于一位在战争上征战了半辈子的人来说,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应得的荣誉,在他经过一时的思考后,他决定收拾东西前去赴任。



就在授衔前两个月被紧急调走,这一去便是三年,一直到1958年被单独补授上将军衔。



对于这一位被单独授衔的上将,却很少有人知晓,然而关于他的革命事迹,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年代逐渐被人遗忘,或许大家连这个名字都没有被人讲起过。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重温老一辈革命家李聚奎的传奇故事,他们这一辈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付出太多,今天大家就静下心来仔细读一下这篇文章,亲自感受下开国上将的光辉岁月。




图丨开国上将李聚奎——将军装

1940年腊月末,就在湖南省安化县西坪村一户中农家庭中生下一位儿子,便取名李新喜(李聚奎,原名李新喜),原本家庭条件还是不错,最起码不用为衣食担忧,然而就在几年之后,李新喜的母亲又为他生下五个弟弟。



此时家中的几亩地还能够维持一家人温饱问题,但是伴随着他的几位弟弟出生后,便开始为食物担忧,并且那个时候常年旱灾,粮食更是减产严重,于是童年时期的李新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快乐。在他们年幼时期,经常看到邻居为一些小事情大打出手,此时的他是在想不通世界为何如此黑暗。



就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将他送到私塾读书,当时入学学到的第一篇文章便是《三字经》,但是他们私塾的老师在教他读书,刚读完前两句内容,此时李新喜就产生了疑惑,便询问老师“人之初,性本善”为何意?



于是老师听到他的疑惑时,便对他进行耐心讲解,说道人在出生时都是善良淳朴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穷凶极恶的,这一切还都是被当时的世道逼迫的,当时的农民每天都为食物发愁,那时恰逢天灾,庄稼两年都处于旱灾,当时的食物十分珍贵,就连兄弟之间都会为了一点粮食产生矛盾。



老师的一番描述似乎解除了李新喜心中的困惑,当他回家写完作业后,就开始帮助家里工作,还有割草喂牛,只要是他能够胜任的工作他都会抢着干。这时父母看见新喜如此乖巧懂事,便在他8岁那年将他送到了一家好一些的私塾读书,其目的便是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



可是那时战火纷飞,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起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被起义军推翻,并且大家的命运都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并且李新喜也包括在其中。



在父母将他送到周边最好的私塾学院后,他便开始刻苦读书,不能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也许苍天嫉妒,这一切还没有进行太长时间,他的母亲突然身患重病,此时家中所有的经济重担都由他父亲一人扛起,家中的米缸也开始日益见底,在那个时期,没有什么雪中送炭,这一切基本上都是痴人说梦,然而更多的便是雪上加霜,当时私塾的老师也开始催促新喜交学费,在那个时期学费并不是铜板,而是一斗米即可,但是由于突然患病,此时家中根本拿不出一斗米来。




图丨年轻时的李聚奎

那一天正和往常一样,新喜走进了教室,但是老师却不问缘由用戒尺打他,于是这个时候新喜一怒之下捡起脚下的石头丢了过去,尽管石头没有砸到人,但是私塾里的老师却让他在孔子牌位面前跪了半天,并且说新喜不尊重老师。



此时新喜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冷言热语,从此以后就没有再去私塾读书,就在家中帮助父亲干活,缓解一些父亲的重担。他母亲的病状也没有出现任何好转,在一天夜晚,他听见父亲和奶奶在房间哭泣的声音,于是新喜跑进房间后,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然而母亲的离世对新喜来说打击十分巨大,于是就在他脑海中产生了一种疑惑:



“为什么有些人生活的衣食无忧,然而有的人却每日连饭都吃不上”



正是因为粮食问题,原本家中有五位弟弟,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位。



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17年,此时新喜已经13岁了,尽管还处于幼年时期的他,却看上去和大人十分相似,看上去十分壮实,而且有着非常大的气力,并且家中的农活耕地、插秧、砍柴、挑粪都能完成,本应该稚嫩的双手上却是长满了老茧,尽管日复一日的劳作没有使他们变的富裕起来,但是却使家中米缸出现了余粮,尽管和一些地主相比有着天壤地别的差距,但是对于13岁的新喜来说是十分幸福的了。



随着长时间的劳作,将他的体格变得更加健壮,更是磨练出他倔强的性格,在以后的道理中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难险阻,他从来没有进行退缩。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1926年,革命风暴开始卷席整个湖南,那时叶挺的独立团正好打到新喜的家乡,这时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正是这个时期新喜才知道,在他们家乡有很多人有着和他一样的梦想。



在那一天,村边的一间房子里,五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进行商议,将名字改掉参军,最好不要被家里人发现。



就在报名的那一天,五位小伙子风尘仆仆的赶往15里外的桥头河招兵处,正在负责登记的士兵询问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于是新喜回答道:



“李聚奎,聚集的聚,奎是天奎星的奎”



士兵听名字后回复道:



“好名字,能够将天上的星星聚集的人,不久的将来必定有所作为!”



也许这位登记的士兵不曾想到,今天接触的这位年轻小伙,在将来会成为开国上将。



在报名结束之后,五个人就随着革命队伍来到了长沙,李聚奎则是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第一连。一直到北伐胜利后,此时国民党将枪口对向了国内的共产党人士,李聚奎亲眼目睹他们拿枪杀人的恶劣行为。



于是就在1928年,李聚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跟着部队四处作战,那个时期敌人的“围剿”十分频繁,在那个时期他参加过做多的战斗便是一天参与了八次战争,那时队伍损失惨重,并且自己也在战争中身受重伤。




图丨李聚奎(右一)

1934年,红军开始被迫进行长征,然而的经历更是十分艰辛,那时的他还在红一军团担任师长,他们经历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在一次征途中,他身体出现严重高烧,最终是士兵将他抬过黄河。



当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在西渡黄河时就组成了西路军,并且在李聚奎伤口恢复好时就去担任了九军参谋长,并且亲自率领部队沿着河西走廊向甘北地区转移,结果途中遇到马家军,最终敌不寡众西路军溃败。



于是李聚奎就带领几位士兵在祁连山一带和敌军周旋了四五天,好在没有被敌人抓住。当时的李聚奎已经是筋疲力尽了,当时的他又困又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将战马杀掉用来充饥,战士便将火生着烤着吃,渴了就抓一把雪放到口中。



就这样一行人走出了大山,在他们前方有处村庄,于是李聚奎就打算在此休养一下,眼看就要抵达村庄时,却发现马家军已经在此地进行堵截。此时李聚奎便被马家军追赶,仅剩的十几人队伍也被瞬间打散。




图丨李聚奎

李聚奎一人独自位于一座山中,这时的他心情十分沉痛,自从他指挥作战以来,从来都没有过如此的窘境,如今西路军溃败,让许多将领产生感慨,那个时候一个连一个营全部阵亡,这一件事情也是从未有过,最终原因不在他们身上,而是在战略部署上出了问题。



经过一夜的思考,李聚奎开始重新振作起来,他认为只要党和中央还存在,革命就一直在继续。



此时的他为了顺利找到党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开始一路乞讨寻找,那时的他衣着破烂不堪,手拿一根拐杖,开始了寻找组织的“旅程”。当他每到一处村庄时,就会挨家挨户寻找乞讨一些食物,好在那个时候的人心地善良,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有的人送上整洁的衣服,和一些干粮,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两个多月。终于苍天不负苦心人,靠着一只干粮袋、一根拐杖、一个指北针的李聚奎,终于在甘肃省原王家洼子找到了红军队伍,当他见到红军战友时,泪水打湿了他的双眼,就这样凭借自己坚定的意念终于和队伍会和。



随后他又会见了毛主席,此时的已经无法掩饰自己伤痛的心情,紧接着就眼泪纵横,于是毛主席对他安慰道:



“尽管败了,但是你虽败犹荣!”



正是因为这一段传奇经历,他所使用过的那个指北针被保存在军事博物馆中,并且没有都会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观,许多游客看过后发出感叹,看见这个指北针后,很难想象出李聚奎经历了什么磨难,并且两个月的时间他还要东躲西藏来躲避敌人的追击,好几次都是死里逃生,没有足够的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于是红军也改编成了八路军,并且李聚奎担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的参谋长,当时的旅长正是开国大将陈庶康,两个相互合作,最终打入华北抗日前线。




图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第一次和日军作战便是在神头岭一战,那时李聚奎提出建议先攻打日军的补给线,这样一来日军肯定会派兵增援神头岭,接着再安排3个团的兵力用来伏击日军的支援部队,这一战可以说是打的非常漂亮,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就将日军全灭,以最小的损失换来了最大的胜利,并且给长驱直入的日军致命一击。



那时日军的军事武器十分精良,而且许多地区都被他们占领,当时中央考虑到鲁西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比较困难,于是便下达命令叫李聚奎先去西北地区组建八路军抗日先遣部队。从此以后,李聚奎就一直活跃在黄河以北、津浦路以西地区,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破坏掉日军的运输路线,阻挡他们的物资运输,为我军营造优利条件。



1939年,日军的扫荡开始变得更加剧烈,在冠县这一区域,日军不断增强军事实力,此时面对如此强敌,李聚奎并没出出现一丝慌乱,在经过他的冷静分析下,决定先将鲁西南地区的党委机关先一步撤退,并且在撤退途中加快行军步伐,最后在两天两夜的时间到达琉璃寺。



尽管身处平原地区,但是李聚奎已经将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并且琉璃寺的位置易守难攻,周边有围墙和壕沟,是一处非常好的军事作战基地。



正当李聚奎安排士兵进行警戒时,日军便对琉璃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且用猛烈的炮火当做掩护。平原地区日军的作战性能大大增强,于是李聚奎只好依靠周边的村寨当做掩体,做好全面防御工作,等待准确时机,一举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在李聚奎的指挥下,日军发动多冲锋都未能突破我军防线,并且还造成许多损失,然而他们一怒之下,开始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报复,决定琉璃寺地区投放毒气,尽管我军用湿布遮挡住口鼻,仍然出现许多伤亡,此时的战斗状态双方依然在强烈的对峙着。



为了先让机关部队进行撤离,李聚奎下令在第二天傍晚进行全面转移,然而在转移的途中,不幸和日军交火,我军一些同志遭遇迫害。在天黑以后李聚奎迫不得已要求全部队员进行撤退,在队伍经过一夜的奔波,最终才将敌人甩开。



但是我军武器落后,在和日军对战时,很难能够和他们面对面作战,自从这一次战役后,李聚奎在面对日军扫荡时,一般都是采取游击战术为主,减少我军没有必要的伤亡。




图丨晚年的李聚奎

1941年,日军开始集中兵力对我军发动猛烈进攻,这时也是我军进入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尤其是在山西太岳一带,日军更是丧心病狂的进行扫荡,此时的李聚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太岳地区,党政机关人员都在此处,然而这一次日军的目标也是十分明确,就是将我军机关人员全部歼灭,并且他们派出三万士兵从周边地区赶往沁源县,其目的是将我军包围在里面。



在得知敌人的作战方案后,李聚奎立即带领士兵连夜出发,目的地正是敌占区,他觉得敌人调动出那么多的兵力,当前敌占区内部肯定是处于空虚状态。



就这样一支长长的队伍在夜间急速前进,本以为可以悄无声息的到达,未曾想半路遇到正在扎营的日军,如果他们是一支小队伍还好说,但是他们队伍数量如此庞大,并且还有许多机关人员,一旦位置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在经过队伍里面其他领导商讨后,最终决定先返回大林区,然而大林区的地理位置并不是特别好,假如我军被敌人包围在里面,其后果可想而知,经过大家沉思后,李聚奎决定将队伍分成12个营,并且组成12个突击队,分别冲向不同的地方寻找突破口。



这样的方法的确非常好,只要发起冲锋,敌人根本不知道那一股力量才是我军得主力部队,最终大部分队伍成功突破敌人的防御,但是1李聚奎的队伍却遇到了一些麻烦。



双方激战了很久,李聚奎带领士兵退回原地,可是他的位置已经暴露,敌人开始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为了能够顺利将退伍中的领导安全送出去,他先安排一支队伍吸引敌人的火力,果不其然,这招调虎离山之计显然是成功了,于是李聚奎带领队伍寻找合适的藏身点,然而周围全部都被敌军控制,李聚奎决定冒险一次,带领队伍躲进敌人眼皮底下的老山沟中。



在队伍休整时,李聚奎再三叮嘱士兵,假如他们被敌人发现,大家一定要各跑各的,能跑出去几人是几人,分散跑却是有一些优势,可以降低敌人的火力。但是在队伍集合时,警卫员突然发现李聚奎的妻子王惠颖不见了,此时的李聚奎只能希望妻子的处境十分安全。




图丨李聚奎与妻儿

那一夜,李聚奎一整夜无法入眠,知道第二天早上,警卫员给自己汇报情况,说刚刚卫生部打来电话,说王惠颖现在在卫生部,这才使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



在后来大家见到王惠颖,大家都对她说:



“幸好你没出事,在你失踪的那一天,李聚奎整个人是茶不思饭不想,就如同丢了魂似的!”



直到晚年,李聚奎回忆起这一件事情,眼窝就忍不住有泪水打转,当时为了护送机关人员安全撤离,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妻子,然而在那个战争年代,像李聚奎这样得将军实在是太多了,他都将队伍放在第一位,有的人因为常年在外征战,自己的家人几年都没有见过一面。



李聚奎亲自率领的决死队,不仅在抗战期间没被敌人消灭,反而越战越勇,队伍逐渐壮大,并且在太岳山地区和日军誓死抵抗。



1943年,李聚奎在受到组织的安排离开沁源县,前去延安进行学习。



在延安学习结束后,李聚奎被中央领导调到北平军调部工作,当他接到这个指令后,李聚奎一脸茫然,随后对叶剑英说道:“我哪懂外交工作呀,还是让我带领队伍和敌人抗战去吧!”




图丨李聚奎正在军调部工作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没过多久,李聚奎就接受了上级领导的指示,但是他却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自己不当处长,反而是当一位副处长。



其实李聚奎深知自己经验不足,想跟谁他人学习一下经验,谁曾想叶剑英两手一摊说道:



“共产党人永远都是边学边做!”



在黄村调查中,李聚奎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出色的完成了组织安排的任务,在他回到北京后,叶剑英便看了他手中的报告,便连连称赞:“没想到的你的第一战就完成的如此漂亮!”



后来就连美国代表团都对李聚奎的外交方面连连称赞:“想不到一位衣着朴素的李将军,在外交上也是如此厉害!”并感慨道:“看来国民党绝对不是共产的对手!”




图丨李聚奎与家人合影

在战争期间,李聚奎的足智多谋是出了名的,别看他出身农民,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做到临危不惧、出谋划策。



在当时中华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时,中央直接点名调任李聚奎,并将他从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调到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职位,负责后勤物资运输、保障,并筹集战备物资。



1950年8月,李聚奎开始前往沈阳赴任,这一切也是聂荣臻亲自推举的,并经过毛主席亲自审批的。对于这一项任务,李聚奎压力巨大,他深知自己压力巨大,不仅要保障前线物资充沛,并且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难度真的是十分艰巨,况且还是人生地不熟的国外。



美军也似乎觉察到了这一点,在这两次战役中,美军曾组织多架战斗机进行狂轰乱炸,对于我军的运输路线进行昼夜封锁,就算是后勤物资运送到位,此时的志愿军也不敢生火做饭,因为这样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假如敌人一枚炸弹投放下来,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



那个时候战争局势也是十分紧张,志愿军和敌人昼夜作战,此时前线战士连一口饭都吃不上,恰巧朝鲜当时出于五十年不遇的寒冷,为了解决前线战士的温饱问题,李聚奎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食物才能够方便携带,而且即食即用?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李聚奎连续几日都寝食难安。



在夜里,他突然回想到自己之前乞讨的场景,并且在他乞讨的途中正是利用这一种食物,这让他坚持寻到队伍,那就是老百姓给他做的炒面。



这种炒面食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还非常容易保管,回想到这里,李聚奎立即起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彭德怀等人,让东北后勤部加快速度生产出样品。



于是后勤部就按照李聚奎的指示,使用百分之七十的小麦和百分之三十的大豆、高粱或者玉米都可以,随后再加入一些盐,最终加工成了可以食用的炒面。



随后大批的炒面开始被送入朝鲜境内,于是士兵按照李聚奎的食用方法,都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还十分隐蔽,在那个时候志愿者基本上都是食用炒面。据那时数据统计,每月送到前线的炒面高达900万斤,此时的东北地区昼夜生产也只能产出500万斤。



随后李聚奎立即向周恩来请示,在得到周总理的同意后,便开始下令华北、中南各省全面生产炒面,并且下发了相关文件,当时为了抗美援朝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在生产炒面,之后还有许多关于炒面的谚语:



“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凉水拌炒面,打过三八线”




图丨前线士兵正在使用炒面

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直接表示:“假如当时没有劳动人民的炒面,就根本解决不了队伍最基本的保障!”



抗美援朝,李聚奎为这次战役做出最大贡献,从基本问题上解决了前线士兵的温饱问题。



在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上,许多将领都陆续授衔,直接到最后一位将军授衔完毕,此时大家却发现,这些人里面就只有李聚奎没有授衔,当时令许多人感到意外。



实际上在授衔前两个月,1955年7月,中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就是想要大力发展石油业,当时我国石油工业非常落后,周总理为了把我国的石油产量增高,就必须选出一位同志扛起大旗,于是李聚奎同志就成为了最佳人选。



当时有3人在预选名单之中,最终周总理选择了李聚奎,这时李聚奎心中也非常清楚,距离授衔仪式没有太长时间了,可以他仍然将自己的军帽脱下,前去赴任。



就连毛主席也说过一句话: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既然李聚奎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转到其它地方工作,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这无疑是将自己评级的机会舍弃了。



在当时曾有一个规定,但凡被转移到地方进行工作的同志,一律不再参与授衔,因此在1955年授衔仪式中,没有提到李聚奎的名字。




图丨拟定的上将名单

值得高兴的是,授衔名单之中,在上将一栏中,李聚奎这个字是真实存在的。



1958年2月,此时正在工作的李聚奎又接到上级领导的命令,中央领导要求他再次披上戎装,担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然而中央在准备给他授衔时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那便是给他授衔大将还是上将?如果按照1955年,李聚奎属于副兵团级,按照标准应该是上将军衔。



可是这几年李聚奎在石油工业部的贡献十分高,并且其资质已经在上将之上,再看一看被评为上将的邓华、杨得志等人,他们在当年都是李聚奎手下的团长,由此来看评为大将也不为过。



然而大将总共就有十人,此时就令中央领导十分为难,加也不是不加也不是,随后李聚奎就关于自己授衔问题发表看法:



“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正是这一句话,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时间,李聚奎的高风亮节的品格被全国人民知晓,纷纷为他的这种做法称赞。



就连毛主席听说都进行了夸赞:



“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关于这句话,就不难看出毛主席对李聚奎的评价非常高的。




图丨毛主席与李聚奎

李聚奎上将一生淡泊名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始终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从来不重视自身利益,在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汗马功劳。



一直到1987年,李聚奎上将因为身体问题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虽然脱岗下来,但是依旧当了个军委顾问。



1995年,李聚奎上将的身体逐渐严重,此时躺在床上的他颤颤巍巍举起双手,原来他是想练拳了,抬起双手都是使出全身力量。他当着自己的女儿面前说道:



“我,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了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



在同年6月25日,李聚奎上将已经神思模糊,没有办法认识自己的家人了,守着床边的儿女只能够看出他满脸微笑,睁开自己双眼,口中念念有词,当他的儿女低下头在听他说什么,原来他的父亲口中一直念叨的是一位战友的名字,并且他就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



“贺国中同志,你来了……”



最后他的女儿进行解释,原来贺国中同志是他父亲的入党介绍人,同样也是一位革命先烈,此时他的儿女无法想象,父亲临终前的意识里面最先想到的人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也许父亲又会想到自己67年前入党宣誓的场景。



那一年他91岁,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在李聚奎上将去世后,他的子女帮助他整理遗物,收拾出来一本笔记本,看到笔记本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当这段话公布出来后,国人都为此感到动容:



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绝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绝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绝不止步不前!




图丨李聚奎上将80岁写的自勉

按照上面的日期计算,也正是11年前,正是李聚奎将军80岁生日时写的,并且他的女儿说自己的父亲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这一些日记只会自己保留,就连自己的子女都无法观看。



日记的最后一页正是他当时入党的宣誓词,那是的他已经85岁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



这才是一位传奇将军,一位老共产党人的情怀,在自己意识模糊都没有忘记自己入党宣誓的那一天。


其他英雄

  • 李增运 村干部

  • 曹靖中 云南省曲靖市公安局麒麟分局警务督察大队原一级警长

  • 刘福品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白云派出所原一级警长

  • 刘招文 报务员

  • 祝榆生 总设计师

  • 李加红 村干部

  • 潘玉泽

  • 任常伦 副排长

  • 赵步云 抗日老兵

  • 王维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