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王必成

职务: 浙江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中将

家庭地址:

出生日期:1912年2月29日   逝世日期:1989年3月13日

详细事迹

许世友要写回忆录,王必成客气回信称:时间已久,记不清了




  •  



许世友与毛主席



前言



许世友和王必成两个人是老乡,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两人都是富有传奇经历的开国将军,还同是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人(也不要再说许世友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麻城部分土地包括乘马岗镇在1933年划归新县,因此说许世友是河南新县人也没错)。



不过两人虽然是一个镇,却不是一个村,许世友是许家洼村,而王必成则是小寨村,两个村子隔得不算是太远。



大革命时期,许世友和王必成一起参加了农民自卫军,并参加了黄麻起义,后来还一起参加了红军,可以说两个人是比较熟悉的。



不过许世友后来决定写回忆录的时候,回忆录写作班子曾给王必成写了一封信,希望王必成能够回忆一些当年的情况。写作班子还写了份“收集许世友同志生平材料访问提纲”,并送到了王必成的家中。





王必成



据曾参与许世友回忆录写作班子的王宣回忆,他们很快就收到了王必成的回信,信是王必成亲自写的:



“此材料已阅,因身体欠佳,况时间已久,记不清了,望谅解。”



王宣后来称:“情况是一点没谈,但回信及时,客客气气。”



许世友与王必成



两人是在大革命时代,一同参加了农民自卫军,后来又一起参加了红军,说起来两人渊源是很深的。



在农民自卫军时,许世友就是赤卫队的队长,而王必成则是他手下的一个队员,两人参加红军以后,也都同属于红四方面军,又一起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作战。



抗战爆发后,许世友调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而王必成则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也可以说这是两人第一次分开。





王必成与粟裕



许世友打仗自然不用多说,王必成也不差,在新四军时王必成多次指挥战斗,被茅山根据地百姓称为“王老虎”,而王必成所率领的2团,也被称为是“老虎团”。



从照片上看上去,王必成文质彬彬,平常也不爱多说话,性格也十分内向,可一旦打起仗来,却能带着部队嗷嗷叫地往上冲,对于一些善于带兵打仗的干部,王必成也十分注意提拔,当然王必成也十分遵守党的纪律,不随意的封官许愿。



王必成和许世友的缘分也不仅仅是如此,到了解放战争以后,两人都属于华东野战军序列。



许世友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王必成任第六纵队司令员。



两人在解放战争时期,还一同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相比之下王必成的六纵这一时期的表现更加亮眼,莱芜战役时,王必成率领的六纵,创造了一战就歼敌2.4万人的记录。



二战涟水,王必成吃了整编74师一个大亏,这一战中他率领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伤亡超过5000多人,被迫撤出战斗,吃亏以后,江渭清口头传达了陈毅的指示,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可粟裕考虑到前线战斗失利因素很多,不能全怪王必成,建议留职检查。





王必成(右二)



王必成对上级给予的一切处分都表示接受,唯独只提了一个条件:“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



粟裕当即叫来了参谋长陈士渠,当面命令:以后凡我华东部队组织歼灭74师的战役,一定让6师参加,一定让王必成同志参加。并将该命令记录备案,存档待查。



果不其然,在孟良崮战役中,王必成率六纵猛攻孟良崮,并率先攀登到了孟良崮顶峰,击毙了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



而许世友在华野分兵后,担任了华野内线兵团司令员,一起指挥了胶东保卫战、周张、潍县、兖州等战役。1948年9月16日,毛主席亲点许世友担任济南战役攻城总指挥,许世友当时正在养病,接到命令以后,迅速赶到济南一线指挥作战。



济南战役仅8天便落下帷幕,守城国民党军除吴化文率领的整编96军2万余人起义外全部被歼灭,王耀武也在这一战中被活捉。





1944年胶东军区''八一''纪念大会上许世友发表讲话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必成和许世友又先后奔赴朝鲜指挥作战。



1953年4月,王必成入朝鲜接替因病回国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王建安,任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兵团党委常委。而这一年3月许世友也被调往朝鲜,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参与了夏季反击作战。



许世友回国后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而王必成则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许世友曾对授予自己上将军衔感到不满,为此还曾找周总理说明,而周总理仅用一句话就让许世友偃旗息鼓:“肖克也是上将军衔。”



当时就有说法称“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肖克红军时期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时期任120师副师长,论功绩和资历足以与元帅比肩,却只授予了上将。许世友自然没什么话说。



据说王必成也对授予自己中将军衔感到不满,为此还曾找老上级谭震林反应,可根据资料考证来看,王必成并没有对授衔一事提出过看法,这也比较符合王必成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图为王必成(左二)



王必成的部下回忆:当时授衔中将后,王必成回到家中,高兴地穿上了新发的军服,佩戴军衔和勋章与家人一起合影留念。



许世友、王必成,他们两位作为革命战争年代两位功勋赫赫的战将,同时又是老乡兼战友的亲密关系,许世友晚年写回忆录,王必成无论如何也该有一定话语权才对。



心有千千结



据说一次在北京开会,许世友与王必成一同出席。



两人原本是老战友,又是同乡,关系自然与别人不同,王必成兴冲冲地上来和许世友握手,可许世友却拒绝了:“不好。”



一时之间场面有些尴尬,两人自此以后交往逐渐地减少。



许世友对王必成突发无名火,其实是有些莫名其妙,后来也有不少的推测,是因为王必成在战争年代曾被赞誉为“王老虎”,许世友认为王必成是他带出来的,有些过于高调。



以上推测也只是借鉴别人的观点,我这里不做过多的评述。





王必成



要说起来,许世友、王必成两人还曾一起共事过。



1955年许世友调南京军区任司令员,这一时期王必成任上海警备区司令,两人之间不可能没有交集。1960年5月,王必成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副书记,这一时期两人同在一个地方办公,就更不可能没有交集了。



1980年初,王必成调军事科学院工作,由于战争年代的创伤,王必成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于是主动提出休养,中央军委于1981年12月批准他到南京休养。



要说起来王必成对南京的感情,不比许世友更低,由于长期在南京军区任职,王必成十分怀念当地的老战友,1982年初王必成住进了南京普陀山1号,听说许世友住在中山陵8号,王必成特别希望去看看这位老战友。



这一年春节,王必成赶到了中山陵8号,许世友特别高兴,两位老战友彼此之间谈了很多,尤其是对当年的往事,王必成无不感慨的说:“许司令,当年我们100多位赤卫队员,现在只剩下你这个队长和我一个队员了,我们都是幸存者。”





许世友



许世友听王必成这样说,心中也升起了无限的感慨。



两人谈话期间,气氛十分融洽,摄影师还专门为两人拍了照片,本来两人的关系就该是如此和睦,可后来因为一件意外的事儿发生了变故。



1982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专门设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



设立中顾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举,邓小平曾这样说:“顾问委员会,应该说是我们干部领导职务从终身制走向退休制的一种过渡,这个过渡是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史无前例的这种形式,切合我们党的实际需要。”



中顾委委员的要求是,必须具有40年以上的党龄,对党有过较大贡献,有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党内外有较高的声望。



许世友、王必成都成为了中顾委委员,许世友还是中顾委副主任。



中顾委建立以后,党中央于1983年批准中顾委在京委员建立临时机关党委和京外委员编组集会活动。按照52名京外委员不同地区划分为华东组、中南组、华北组、东北组,各自每年可集会活动几次。





许世友与战士们在一起



许世友和王必成,都是属于华东组,不仅如此中顾委还通知,许世友负责华东组第一次集会。



对于这次集会,许世友委托给了聂凤智和南京军区承办,地点就在南京军区的华东饭店。



南京军区对这次集会也十分重视,准备也十分充足,对参会的大多数退居二线的将领进行服务保障。



参会的大多数将领,也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老朋友,虽然在过去特殊年代里面产生过不少矛盾,可在革命战争期间的情谊,却也让他们彼此无法忘怀,集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下进行。



可许世友却偏要闹出点动静来。



1984年1月10日,许世友在中顾委华东组集会上,突然话锋一转,婉转的不点名批评了三个人。





许世友



虽然没有点出名字是谁,但大家都听得出来,许世友批评的是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林维先以及副政委鲍先志。



为什么批评?原许世友秘书李文卿在《近看许世友》一书之中做了说明。具体原因还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大别山休养期间,军区工作就由副司令张才千、王必成,林维先以及副政委鲍先志负责,在混乱的局面下,出面说了一些应付局面的话,签署了一些相关的文件,尽力维持了稳定。



许世友人虽然在大别山,可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由于不了解情况,许世友对三人的行为十分不满,甚至是大发雷霆,虽然三人后来各自都有所解释,但许世友却始终和他们三个人有矛盾。后来王必成调离南京任昆明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林维先调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鲍先志调济南军区副政委。



王必成与许世友多年的情分,自此以后也产生了问题。



“戎马倥偬精神爽,战斗一生谈笑间”



1971年8月中旬,毛主席巡视南方,路过南昌时和许世友见了一面,还专门对许世友提到了这件事:“他们三个是好人呐,你要高抬贵手。”



这件事情,王必成也是知情的,他也一直以为和许世友的关系应该到了冰释前嫌的程度。



1982年王必成在南京休养,在得知许世友也在南京以后,王必成还亲自前往看望,两人谈话间的气氛其乐融融。





许世友



可到了中顾委华东组开会的最后一天,许世友又忽然拿出这件事来大说,令在场很多人都对他有了意见,除了王必成外,江渭清、惠浴宁等一些王必成的老战友也为王必成抱不平。



聂凤智专门找到许世友“摊牌”,指出了他说的话不对,说道理许世友自然是说不过聂凤智,后来主动表示不说了,聂凤智又找到王必成、江渭清等人说明了许世友的态度,在聂凤智的斡旋下,无形之中化解了几个人的矛盾。



1984年6月7日,中顾委华东组在杭州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王必成在集会上要求发言,他阐述了与许世友当年误会的经过,说到动情处王必成十分激动:“我们几十年在一起,我从来没有说过你一句不是,更没有要反你,这些都是可以查的,你可以多了解一下嘛。”



“我们都七十多岁了,来日无多,很快就要到马克思那里去报到了。我们老同志要多栽花,少栽刺。我今天的意见不强加于你,你可以保留。”



“老战友了,过去的我不计较,过去了就让它过去,我们都要向前看。”



也许是聂凤智的劝说的关系,中顾委华东组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会议基本上没出什么乱子。许世友也当场表示:“谈得很好。”





两人在会后走到一起,紧紧握手。



说起来,许世友在中顾委第一次会议上,就曾发表过讲话,讲话着重提到了三点:



一、你们选我当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我这个副主任是一不“顾”,二不“问”的副主任;



二、我向党中央请了假,找几个人帮我写回忆录;



三、我不住在北京,住到南京去。



许世友回南京以后,立刻着手回忆录的编写工作,对于自己的回忆录编写,许世友也有要求。



早在1980年6月,许世友就对协作组的人说:“这不是宣扬哪一个人、两个人,主要是总结过去战争年代的宝贵经验,宣传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对青年一代讲理想,将纪律,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1953年夏,许世友与志愿军第三兵团干部参加会议时合照



在聂凤智的帮助下,许世友组成了两个写作班子,第一个写作班子着重整理许世友在山东时从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戎马生涯。后来取名为《我在山东十六年》,第二个写作班子于1981年春组建,协助整理撰写许世友参加革命以后从农民到红军时期。这本书取名为《我在红军十年》。



两本书都有许世友浓厚的风格,为了完成这两本回忆录性质的书,许世友还专程去四川和山东,重返了当年的战场,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与此同时,许世友手下两个协作组也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刘岩亲自带队,带着协作组的苏语、徐开福等人去山东的胶东地区采风。南京军区顾问赵俊、竞速生军区副司令员李国厚等都带队亲自实地探访,除了收集当地资料外,也询问了不少的老同志。



只是不知为何,王必成却在他回信中写着:“因身体欠佳,况时间已久,记不清了,望谅解。”



严格上来看到许世友这两本回忆录,带有自己个人风格浓郁,看过的人大多数都是许世友当年的一些老战友,虽然赞美之声有,可批评也是有的,有人指出“诿过而不争功”是这两本书的最大特色。





许世友与聂凤智以及其夫人何鸣



不过,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小事,是在许世友去世以后,有一次在中山陵5号开会,有人提出对许世友批评,还有人说许世友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聂凤智听了很不高兴,许世友1953年3月调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怎么能说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呢?当年一些老将军仍在,如和许世友打赌戒烟的杜义德,许世友就是在朝鲜战场上和人打赌戒烟的,再说还有任命状可以证明呢。



难得的是,王必成作为许世友的老战友,在这关键的时候也说了一句公道话,他明确指出许世友在朝鲜战场上曾带着3兵团打了一仗,事实人证俱在,不容辩驳。



因此在《许世友同志生平》里,写明了许世友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攻作战,在金城地区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其他英雄

  • 吕学敏 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三团第五连副班长

  • 游曦 参加广州起义,壮烈牺牲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杰”之一

  • 任荣 村支书

  • 马福邦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技术专家

  • 盘加新 抗战老兵

  • 吕基淳 飞行员 中队长

  • 赵良璋 司令员兼政委

  • 时席席 辅警

  • 宋英杰 医生

  • 陈陆 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