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近代时期的中国,可谓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困苦的时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就连曾经无比追捧中国的日本,也向他们曾经的老师伸出侵略的魔爪。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侵略者的扩张意图已经非常明显。随后,日本侵略者继而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大张旗鼓的侵略中国。
对此,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无不奋起反抗,就这样,中日双方爆发一场为期多年的战争。在这场全民抗战之中,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人物,但她绝对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她就是开国少将李贞,从童养媳到开国将军,她经历了什么,又为中国革命做出什么贡献?然而,关于李贞的一切,还要从她少年时代开始说起。
一、造化弄人,三段婚姻
1908年正月,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列强的欺凌,国家贫弱之势已经出现。然而,李贞所在的家庭,也是一个真正贫穷而且十分不幸的家庭。
据说,李贞所在的家庭之中仅有两亩薄田,几间草房,父母亲生了 6个孩子,全是女的,而且当李贞那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她们的父亲便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可以说,李贞的命运是非常凄苦的,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已经确定。
在李贞六岁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贫困,母亲就给他找了一家姓古的人家,说是古家没有女儿,其实是让她给人家当童养媳。不过当时李贞毫不知情,直到进入古家后,李贞才明白一切,但早已为时已晚。
然而,对于李贞而言,第一场婚姻就像是儿戏一般。当时的她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宰割,但李贞后两段婚姻,却是她自己所选择的。
1926年,李贞离开婆家前往苏区参加革命,当时的李贞一腔热血,只为投身报国。革命初期,李贞结识了时任中共浏阳区委书记的张启龙。对于当时的李贞而言,张启龙就是她生命的全部,让她荣获新生。
但是,李贞和张启龙的爱情是不幸的,由于张启龙被错误地打成了“改组派”、“AB团分子”,李贞被迫与其离婚。就这样,张启龙和李贞分道扬镳。
不过,李贞的婚姻和爱情并没有结束,也可以说,李贞最后一段婚姻,也是她三段婚姻中最为精彩的一段。
长征前夕的一天,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将一个个子不高、留着短发的女红军战士叫到跟前,她就是时任红二方面军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贺龙对她说:“中央红军长征已走了很久了,我们也要开始长征了。长征很远很苦,我给你介绍个伴吧。他叫甘泗淇,是红十八师的政委,是留苏的学生,文化高,人也很正直。”
就这样,在贺老总的介绍下,李贞认识了第三任丈夫,并且在之后的革命岁月中,相互扶持,携手走过一生。可以说,甘泗淇对于李贞后半生影响最大,不仅是她的革命同志,更是她一生的伴侣。或许,正是因为甘泗淇的出现,也让李贞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家。
二、开国女将,绝无仅有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已然打响,当时参加秋收起义部队迅速攻克浏阳,而李贞闻风响应,立即参加了浏东游击队,早在该年3月份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伟大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2年,李贞担任湘赣边区红军妇女团团政委。1933年,李贞担任湘赣军区医务学校政委,安福县委副书记,并曾到瑞金党校学习。她还担任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李贞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等到抗日战争时期,李贞先在冀中,后回抗大学习,担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以后历任120师教导团组织科科长、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党领导的人民队伍战胜一切封建势力,并且建立新中国。1955年9月27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上。李贞作为唯一的女性,可谓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在李贞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周总理亲手把少将军衔授予她,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可以说,李贞经过数十年的革命生涯,终于同其他革命志气一起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此期间,她曾做出许多的贡献,而新中国唯一一位开国女将军就是对她最好的肯定。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革命先辈,她无时无刻不关心着祖国和人民。即便是到了弥留之际,她仍不忘牵挂着祖国。
三、忧国忧民,遗嘱感人
从1975年开始,李贞住在香山脚下一个很普通的破旧四合院里。住房年久失修,设备很差,就连卫生间也是经常漏水,当卫生间漏水最为厉害的时候,李贞还得垫上砖头才能走进去。
据说,当时李贞生活的地方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也比较低。总政领导多次劝她搬到城里去住,可她总是说:“房子还能住。我有办法御寒。”不得不说,李贞将军身上始终有着一种韧劲。
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报告。她在报告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今年已经78岁了,我早就有一个心愿:请求辞去中顾委委员和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的职务,让位于年富力强,更能胜任的同志。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党的一名老战士,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好样子,为我们党和军队干部制度的改革带个好头……”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人们含泪为她清理遗物时,却只看到四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一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以及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
与此同时,李贞将军也在遗嘱中对她的遗物进行安排: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一条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
在看完李贞的遗物清单以及遗嘱后,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无不失声痛哭。他们感慨李贞将军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唯独没有她自己。不得不说,李贞将军是一名真正的革命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世人谋福利。
结语:
“巾帼不让须眉”说的就是像李贞将军这样的女英雄。在国家危难和民族大义面前,李贞将军展现出最为坚韧的一面,她是真正的英雄,也是后世之人崇拜敬仰的对象。
参考资料:《对酒》《百度百科——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