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向大西南挺进,中共中央组织了16000余人的西南服务团随军进入西南。年仅27岁的张盾被任命为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队长。这个大队中,多是南京的大中学生及青年工人。由于部队需步行到西南,长途跋涉,上级规定每人连枪支弹药只准带13公斤。而这些刚参加革命的年轻人缺乏经验,大都悄悄多带了一些衣物和生活日用品。为保证行军顺利,张盾对每位同志耐心劝说,让同志们放弃多余物品,最终让队伍做到轻装上阵。
行军途中,张盾时跑前时跑后,及时掌握行军情况。看到有些同志行走吃力,他便主动帮背包、扛枪,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志也行动起来,主动帮助困难同志。有名女同志途中生病,张盾便带人找来门板,抬着女同志前行,翻越了高达2500公尺的湖南雪峰山。行军中,张盾不忘向同志们宣传党的政策,每次队伍出发,他都要派人检查住的地方是否打扫干净,水缸是否挑满,所借村民用具是否归还。1950年初,队伍进入云南境内。
1950年3月13日,遵照上级命令,张盾率领第一批西南服务团22名同志到达通海县城,开展解放区的征粮、剿匪工作。3月14日,通海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秀山脚下召开南下干部和地方干部会师大会,会上宣布张盾为中共通海县委书记,李志敏为副书记。
当选为通海县首任县委书记,年仅28岁的张盾感到责任重大,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分配我到通海县任县委书记,责任太大了,脑子里不由得想到,自己是不够资格的。同时想到,虽然自己工作这样长了,但没做过这样大的工作,别的县委书记资格都是很老的,自己可得好好地干,从实际中来充实”。这一篇日记也成为张盾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目前保存于张盾妻子赵云彩手中。
当上了通海县首任县委书记,年轻的张盾成为一名“大官”,但他没有觉得高高在上,没有让自己脱离群众。他在日记中写道,“要想正人,首先正己”。他时刻提醒自己,处处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热情为同志排忧解难。当时通海县的很多工作都是南下干部在做,但张盾在处理问题时,仍积极听取地方干部的意见,以取得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若地方干部在工作中出了差错,他也主动承担责任。他说:“地方上的同志在白区坚持工作,许多同志为革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他们,团结他们,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亲如一家。”
当时是解放初期,国家经济财政困难,县委和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工资,一律实行供给制。按规定,张盾可以吃中灶,但他没有吃中灶,而是与大家同甘苦,吃粗米饭和咸菜。当时,他的爱人赵云彩有孕在身,又经南下长途跋涉劳累,身体十分虚弱,许多同志提出照顾一下,但张盾严词拒绝,仍和妻子一起整日吃粗米饭和咸菜。张盾对同志很关心,县委的同志生病了,无论是干部、家属,他都亲自去看望,给予慰问。当时通海县城很缺柴火,张盾还和机关工作人员一起去离县城10几公里的杨广区挑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