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到

登录
首页
人民英雄纪念碑
英烈名录
英雄名录
抗疫英雄
寻找英雄

刘光夏

职务: 团长

家庭地址: 广东省兴宁县下堡公社光夏大队禾窠岗

出生日期:1904   逝世日期:1930-3

牺牲地点:江西省寻邬县澄江圩

安葬地点:兴宁市合水革命烈士纪念碑

详细事迹

刘光夏是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农民武装的主要领导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民国15年(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训练。“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刘光夏奉命从武昌回到兴宁组织农民武装。接着又与蓝胜青等商定在9月3日发动全县农民武装暴动。这次暴动攻占县城,缴获长短枪100多支,子弹4箱,县政府铜印一颗,并开监释放无辜的工农100多人,还向县商会筹集军饷2000元。当天傍晚,刘光夏、蓝胜青率暴动队伍撤出县城,次日在永和湖尾召开庆功大会,按上级指示宣布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十五团(后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刘光夏任团长,蓝胜青任党代表。

民国17年(1928年)1月10日,刘光夏率十二团与古大存的第七团汇合。同年夏,成立了五、兴、丰、梅、埔“五县暴动委员会”,古大存为暴动委员会主任,刘光夏为委员。是年冬,中共兴宁县委在梅县九龙嶂召开扩大会议,健全领导机构,刘光夏任县委书记。次年春,又亲自领导建立水口区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同年10月,朱德率红军3个纵队1万多人进据梅州,援助梅州各县斗争,古大存、刘光夏到梅县向朱德汇报东江革命斗争和红军发展情况,共同研究了东江武装斗争问题。同时,发布由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复、朱子干、陈魁亚、陈海云等7人签署的《东江革命委员会(1929~177号)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有力地推动了东江地区的土地革命。两年后,东江红军五十团成立,刘光夏任团长。该团是寻乌、兴宁、蕉岭、平远、龙川五县武装的主力部队。成立不久,在平远石正、东石等地打了胜仗。尤其是石南一仗,打败了兴宁县团防陈楚麓、谢海筹、陈尧石所率500余敌军,打死打伤敌人70多名,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

刘光夏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身先士卒,驰聘在战斗的最前方。当时,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荆棘当途敢远游,每怀正义度春秋;此间疑是桃源洞,天地容我几出头!”刘光夏指挥作战,在非常险恶的战斗环境下。均能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地指挥。1927年,他得到情报,说只有10来个敌人从梅县押运枪枝弹药到兴宁,他便带领部队到径心去截击敌人。不料,发现大批敌人。原来,所得情报是内奸提供的。在这紧要关头,他急中生智,立即发动群众,把各户过年用的布质门红做成许多红旗,插上周围山头,同时鸣枪疾呼:“大批朱、毛红军到了!”敌人信以为真,吓得纷纷逃跑。

国民党十分仇视和惧怕刘光夏。从民国16年(1927年)冬起,驻兴的潮梅守备司令部多次出重金悬赏缉捕刘光夏。可是,刘光夏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保护下,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安然无恙。兴宁革命群众曾用这样的山歌赞颂他:“光夏部队到我乡,土豪劣绅望风逃;我军有了刘勇士,翻身从此有保障。”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亲属也一一投入革命斗争:其妻蓝亚梅曾任中共兴宁县委委员;其父刘殿阶是农民武装随军医生;其生母陈各娣曾任游击队交通员;其胞兄弟刘治文、刘育文均是红军指挥员。

民国19年(1930年)3月下旬,为了实现粤赣根据地联成一片的战略目标,奉东江特委之命,刘光夏率领红军五十团攻打国民党军在江西的顽固据点澄江圩。由于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侦察不周,加上大雾弥漫,致使战斗失败。3月25日下午,反动武装包围了五十团。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刘光夏受重伤,由警卫员背着撤退。敌人追上来了,刘见形势危急,便对警卫员说:“背不走了,我宁受其死,不受其辱,你给我加枪,把文件带走!”警卫员不允,刘光夏又说:“不给我加枪就不是革命同志,你不加,我加……”说着,从警卫员手里猛地拿过枪,对准自己的喉头,扣了扳机,壮烈牺牲,时年26岁。

1952年7月18日,兴梅专署决定把烈士家乡更名为光夏乡。

其他英雄

  • 杨匏安 红二十四军政委

  • 陈奇 司令员

  • 阳兆贵 副科级侦察员,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 李登贵

  • 陈大清

  • 陆浩仁 委员

  • 王合良 战士

  • 何哲 新余市分宜县公安局森林分局芳山派出所原副所长、三级警长

  • 包安廷 上甘岭英雄

  • 李兵 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