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1931)
杨匏安,原名麟焘,又名锦焘,笔名匏庵,广东香山北山村(今珠海市)人。出生于茶商家庭。早年丧父,靠母亲以手工维持生活。小时在本乡读书,后考入两广高等学 堂附设中学(今广雅中学)。中学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员。因揭露校长贪污,反遭诬 陷入狱。出狱后与杨章甫等留学日本,对西方各种流派的社会思潮有所了解。
民国5年(1916),从日本回到家乡,与吴佩琪结婚。民国7年初,举家迁广州,在时敏、道根西中学任教,后又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民国8年秋,发表介绍西方美学思想的文章。后又发表一系列文章,系统地介绍唯物论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所撰《马克斯主义》一文,是华南地区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它与李大钊同年在北方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同为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不朽之作。杨匏安的另一篇文章《社会主义》,则广泛介绍了各派社会主义思潮。 目国10年(1921),加人中国共产党。在他先后任教的南武中学、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指导学生运动。在团广东区委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讨社会问题活动,中,杨匏安的文章极受欢迎。他发表的长篇白话文《马克斯主义浅说》,再次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尔后又发表《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一文,对无产阶级应否与资产阶级合作等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同年夏,代理广东区团委书记,他深入铁路工人中活动,培养工运骨干,逐步建立了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的党、团支部。
民国12年(1923)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民国13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同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成立,他任区监察委员。民国14年6月,与邓中夏等人先后到香港发动省港大罢工。杨于同年7月1日被香港警方逮捕关押了50天,后又被"驱逐出境"回广州。9月初,任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11月,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省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翌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常委,并继谭平山之后,任中共驻国民党中央党团书记。当时,国民党右派极力反对国共合作。杨匏安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和驳斥。但由于陈独秀推行妥协退让的政策,谭平山、杨匏安被迫分别辞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秘书的职务。
民国16年(1927)4月初,他到达武汉,继续参与国民党中央的活动及"被难同志救恤会"中国济难总会的工作。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与武汉等地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发表"讨蒋"通电。4月底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八一起义"时他与宋庆龄等22人发表声讨蒋、汪反革命罪行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宣言》。其间,参加了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后按党的指示,到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开展地下工作。
民国18年(1929),杨匏安回到上海,留在中共中央机关参与党的报刊的编辑出版和编译工作,后因印刷机关遭敌人破坏而被捕。由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大力营救,他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关8个月后获释。翌年,调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任农民部副部长。民国20年7月,他与16人同时被捕入狱。他在狱中立场坚定,对蒋介石的几次劝降都严词拒绝,被蒋下令就地秘密枪决。就义前夕,写下《死前一夕作示狱友》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主要著作收入《杨匏安文集》。